传播好声音

下载

播放量:5214

2025-10-28

吴芸老师荐好书——第二十五期

“华语之声”的读者朋友们,大家好。杭城经历了几十天高温后,终于迎来了秋高气爽的日子。本期荐书节目将推荐六本好书。

推荐的第一本是周晓音教授的新书《寻踪遇见东坡》。我们曾读过大量与东坡有关的著作,但周老师这本书很独特,它是周老师历经数年,重走东坡走过的地方,山川古迹,城镇街巷而成的心血之作,以别于大量史料堆砌的作品。周老师足迹遍及四川的眉州、杭州、儋州等地。她一边走,一边吟诵东坡诗词,这让读者更能沉浸式体验东坡在那些环境里的感受以及出炉脍炙人口名篇的心境。譬如,在黄州小巷体会“竹杖芒鞋轻胜马”的洒脱,这是一种饱含深情的文学表达,仿佛使读者穿越时空与东坡喜相逢。

周老师以女性温婉细腻的笔触,以平视的目光凝视东坡的喜怒哀乐和他的一生。周老师说,跟着东坡游,能感受一个士大夫伟大的心灵和精神力量。东坡身上有光,她能烛照我们的成长之路。《寻踪遇见东坡》的目录编排颇有新意,它是按照行走之处串联起与东坡有关的故事与思考,颇具匠心。我们选江州《去看看东坡喜爱的陶渊明》一文赏析。周老师娓娓道来参观九江柴桑区陶渊明纪念馆的经历,她不仅书写见闻,更有深层次思考,她说:“东坡是喜欢‘浑身是静穆’的陶渊明,还是喜欢‘并非浑身是静穆’的陶渊明呢?应该是后者。因为东坡一生经历坎坷,当他与淡泊名利、超脱世俗的陶渊明相遇了,他的内心坦然了,与自己和解,淑士的精神与旷达的胸襟融合于一身,成为‘千年英雄’。”读周老师写的《寻踪遇见东坡》,我们不经意间眼前一亮,共鸣处与新意令人读之如饮甘露般愉悦。

推荐的第二本书是俞国海老师的《苏东坡在杭州》。俞老师和周老师都是杭州苏东坡纪念馆志愿者,也都是杭州市苏东坡研究会的副会长,足见他们对于苏东坡和东坡文化的喜爱。苏东坡在杭城的故事,我们都有一些知晓,那么俞老师新书有啥特色?全书分五章:西湖情韵、为政情怀、钱塘情愫、同道情义和生活情趣。从章节标题看,他把东坡在杭州的方方面面总结得非常详尽。俞老师说,书中参考资料来自杭州苏东坡纪念馆、23本有关书籍和网络资料等。俞老师在后记里写道:“我们爱东坡,爱他的文字,爱他的书画,爱他的美食,爱他的为官和爱他的豁达,其实我们最爱的是苏东坡自有的一套生命美学。我们和他相距千年,我们向东坡学啥呢?我们学他爱风景、爱读书和爱美食。”

此刻杭城进入桂香沁人心脾的季节,我分享俞老师写东坡去径山以普通香客喝茶的故事。当方丈最后得知来喝茶的是著名诗人苏东坡时,顿时肃然起敬,这让他前后待客截然不同的形象跃然纸上。东坡根据自己体验,写了意味深远的对联送方丈,上联是“坐,请坐,请上座”,下联是“茶,敬茶,敬香茶”。方丈看了,羞得满脸通红。俞老师写的苏东坡与径山禅茶的渊源,实则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段美妙奇遇。当我们在桂花树下品茗时,我们不妨感受东坡超凡脱俗的茶道境界,别有一番滋味在心间。

如对东坡在杭州感兴趣的读者朋友,不妨欣赏俞老师给我们送上的或短或长的好故事。

推荐的第三本书是宣伟强老师的《西游识小录》,由“杭州市文学学会《西游记》研究专委会”印制。宣老师是热情、仗义,做事极其认真之人,治学和写作都很勤奋。《西游记》故事家喻户晓,那宣老师研究《西游记》又有啥新发现呢?王益庸老师在序言里给出了答案:“宣伟强恩兄所写信息量很大,在西游文化的外延与内涵上表述极其透彻深刻。《西游识小录》研究角度独特、新颖,写作语言率真,为今后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和新模式。”文友鲁春燕读后说:“《西游识小录》不仅是学术研究的突围,更是一场发生在纸质洞窟与数字云端间的文化招魂仪式,是带着思辨的文化传承。”大家耳熟能详的“三借芭蕉扇”故事,宣老师在文中是这样思考:“那个故事非常奇特,具有浓烈的浪漫主义文风和超然的现实主义理想,隐藏了激进文人追求精神解放的思潮。‘三借芭蕉扇’是人性的启示,有多种解读可能,在每一个时代语境极有可能一次次新生,《西游记》就是产生于明朝的‘现代史’。”宣老师在文中疾呼:“‘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现代圣贤今何在?”他的这番话令我们想起已故杨振宁先生说的八个字“宁拙毋巧,宁朴毋华”,这也是每一个当今做学问和写作者值得深思的。

宣老师《西游识小录》适合我们独处时静心阅读,期望大家在文字中提升对于《西游记》的新认知。

我们从《西游识小录》里获得诸多治学感悟,接着推荐的第四本新书是杭州市文学学会会长、杭州市苏东坡研究会会长王益庸老师的《渌渚江》。

王会长是勤于思考,笔耕不辍之人。之前,他已出版不少作品,譬如:《孙权大帝》《赤壁之战》《梦回钱塘的孙权》《去渌渚赶一场宋宴》和《洞桥来了个苏东坡》。他笔下的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栩栩如生,文字功底扎实,吸引眼球。

今日我重点分享王会长写的长篇小说《渌渚江》,它以其宏大的叙事格局,以细腻深刻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居住在渌渚江岸边余氏家族四代人在二十世纪百年沧桑岁月中的传奇人生。它不仅是一部家族史,更是时代的生动缩影。小说展现了人性的坚韧、善良与希望,深刻探讨人性、亲情和爱情,同时巧妙地融入了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譬如国共内战、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等,让读者触摸到时代脉搏时产生很强的共鸣。

一部好的小说,不仅语言精湛,构思精巧,而且还能让读者有好的阅读体验,这些特征,我们都能在王会长《渌渚江》里体味。如若喜欢看电视连续剧或喜欢读具有时代感气质故事的读者,那么王益庸老师的《渌渚江》是不错的选择。

推荐的第五本书是中国美院黄倩教授十年磨一剑,40万字,厚达五百多页的学术专著《西方设计美学思想十议:从远古到当代》。黄老师是一位性格沉静,热爱学习的学者型老师。当我翻开书时,首先看见的是一张超长版的折页思维导图,这让书中关键知识一目了然。这本书以诗意的语言而非抽象的术语阐释设计的N+1种美学形态,不是发现设计美的普遍公式,而是探索设计美的本源与动因,从而发掘创造与表现各种设计美的基本规律。

全书以贯穿西方文明历史长河的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两大基因为线索,展开对西方设计美学思想的历史嬗变及其设计表达的系统梳理与阐释,探析西方设计美学思想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不同时期设计美学思想间的内在联系,探讨其演变的深层原因。

全书有十个专题,分别是:对称与几何之美、和谐与秩序之美、神性与光辉之美、人性与尘世之美、反理性与幻想之美、理性与简素之美、崇高与浪漫之美、唯美与颓废之美、机器与无华之美以及多元与个性之美。这本书的亮点是,设计美学思想对于设计实践的指导作用,寻求创造和表现设计之美的基本规律,进而为东方设计理论与实践提供一个比较研究的参照体系。黄老师的美院学生读后感里有这番话:“在今天这个‘泛美’时代,我们被形形色色的设计包围,黄倩老师的书让我们更清醒地认识所处的视觉环境,让我们更好地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美的形态,也让我们对‘美是人本质力量的自由显现’的共鸣。”黄老师在后记里写了一段对于未来的寄语,振奋人心,她说:“当设计师秉持中国‘法无定法’的流动美学精神,协同AI技术进行人机合作创作时,有望形成独树一帜且具有中国特色与可全球解读的新设计美学范式。”如若对于美学有兴趣的专业人士或爱好者,那么黄倩老师的《西方设计美学思想十议:从远古到当代》值得好好品读,开卷有益。

本期节目最后推荐的是浙江散文学会作家杨小玲老师的散文集《没有皱纹的黄昏》。杨老师新书收录了她近几年创作的二十余篇作品,分为“北山书”“秋意浓”和“父亲河”三辑,文字灵动诗意。她不仅书写浙西的乡村、河流、草木和人,而且也记录了一些正在消失的风景:铁匠铺的火星和修伞匠远去的背影等。

《没有皱纹的黄昏》书名是隐喻,暗示那片土地蕴含着无限青春活力,让我们在沧桑变化里,依旧触摸到生命本真:人们对于土地的深深眷恋、对于传统的坚守和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在我们手机满屏皆是秋天盛景时,我们一起欣赏杨老师的《秋意浓》文字片段。“夜里起了寒露,清晨蒙上薄雾,地头结着白霜,天渐渐地凉了。此刻草木萧萧,天地间的荒芜与落败被手绘成沉沉的棕褐色。”“秋风起,片片落叶依风而落,像空中撒下的菱形纸片。”“倦鸟归林,踏着霞光,从空中之城栖息在树上的巢穴,互相依偎,热烈交谈着一天中的见闻:那一碧如洗的天空,那寻常人家的屋檐,那遇到的鸟,和见到的人。”

本期荐书节目即将结束,祝老人们重阳节,好心情!身体健康!祝广大读者朋友们在本期好书里尽享惬意秋光。谢谢大家聆听!我们下期节目见!


推荐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