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老街是位于台州市椒江区,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因海门港开埠而形成的商业街,该街原名北新椒街,为图吉利而改名“海门老街”。
海门老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当时明朝大将汤和拆除了黄岩县城墙的石料来建造海门卫城。这座城池高二丈五尺,周围五里三十步,设有五门:东门叫晏清,西门叫宁远,南门叫德风,大北门叫临江,小北门叫静波。临江门就是今天中山东路上的那个城门头。
到了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朝廷在葭沚设了浙江海关分关;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海关搬到了临江门吊桥头外,俗称“台大关”。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海门港正式开埠通商后,这里变得繁华起来,店铺林立,商贾云集,一度非常繁荣。
海门老街南接中山东路,北至江滨路,原街全长470米,现为225米长、宽约6-8米,南北走向,石板路面。南端是吊桥头,这里最繁华;北端有杨府庙,庙北原有牌楼,上书“海门关”三个大字。海门关牌坊,始建于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后在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毁于一场大火。在2001年海门老街保护性开发过程中,海门关牌坊被重建,成为老街的重要标志性建筑。重建后的海门关牌坊采用汉族特色建筑风格。
近年来,保护性改造海门老街,尽量保留原有建筑风貌并修缮特有的建筑部件,保留了东去思路旧址、同康官酱园旧址、李文元百货号旧址等台州市历史建筑。2010年,“海门老街建筑”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0年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
如今,漫步海门老街,“四草堂、海城门、佛元阁、杨府庙、瓷缘楼……”,一块块亘古未变的招牌,无不昭示着当年市井繁华的盛况。老街上的一砖一瓦一石,仿佛述说着一个多世纪的风雨沧桑,等待着更多的人们慕名寻访。
文、摄/姜胜利 审核/杨盼浬
参考来源/台州地方志 台州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