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蕴藏着无数博大精深、灿若星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换言之,非遗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民族情感的纽带。当今时代下的非遗传承,其文化内核也会融入属于当今时代的烙印。在接下来的非遗雅韵系列中,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非遗,感受其背后的文化底蕴和民族智慧,让更多非遗被看见、被激活、被传承!
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可追溯到距今900年中国北宋时期名画《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水虹桥。到了明清时期,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在中国南方的福建、浙江等地广泛流行,且工艺上有了一定的发展。明代陈世懋在《闽中疏》中感叹“闽中桥梁甲天下”,清代周工亮也在《闽小记》中描写:“闽中桥梁,最为巨丽,桥上建屋,翼翼楚楚,无处不堪图画。”体现了木拱桥在建筑艺术上的精美。木拱桥既变溪涧为通途,又可供人们乘凉歇息、躲避风雨、观光游览。桥屋置神龛可供人们祭祀神祇,表达了建桥者和民众祈盼风调雨顺、国泰、大吉大利的朴素愿望,因此木拱桥成为当地民众信仰的寄托,也是造桥技艺得以延续的源泉。
木拱廊桥也叫贯木拱风雨桥,它以梁木穿插别压形成拱桥,形似彩虹,是中国传统木构桥中技术含量最高的一个品类。著名桥梁专家唐寰澄著《中国科学技术史•桥梁卷》载:“在世界桥梁史上唯中国有之”。它具有重要文物价值和科技文化内涵。庆元的木拱廊桥,以屋护桥,桥屋一体,有着独特的建筑创意;其拱架部分由上下两系统组成,构成一个完美的整体。这种技艺是民间工匠(主要是大木)不断根据实际条件改进工艺和开发创造,随着木构技术的提高而循序渐进地发展形成,采用原木材料,使用传统木建筑工具及手工技法,运用“编梁”等核心技术,以椎卯连接并构筑成极其稳固的拱架桥梁技艺体系。木拱桥的建造工作由一名木匠师傅指挥,其他木匠操作完成。木匠工艺按照严格的程序,通过口头传授和个人示范流传下来,抑或通过师傅对学徒的教授或是作为家族手艺,代代相传。
木拱桥是“活态”的汴水虹桥,是“古老概念的现代遗存”,其营造技艺是中国桥梁建筑技术的“活化石”,代表着中国古代木构桥梁的最高技术水平。这些木拱廊桥记载了先人的审美和智慧,记录了历史的发展与变迁,承载了乡村振兴的繁荣与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