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好声音

下载
非遗雅韵|晒盐技艺,人类智慧和劳动的结晶
2023-04-07 10:06:29

非遗雅韵

中华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蕴藏着无数博大精深、灿若星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换言之,非遗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民族情感的纽带。当今时代下的非遗传承,其文化内核也会融入属于当今时代的烙印。在接下来的非遗雅韵系列中,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非遗,感受其背后的文化底蕴和民族智慧,让更多非遗被看见、被激活、被传承!

食盐被誉为“五味之首”,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主味。食盐的主要来源是海水,平均每千克海水就蕴含着30多克食盐。

我国先民很早就懂得利用海水制盐。相传,黄帝时期有个叫宿沙氏的诸侯,首创了“煮海为盐”。北魏时期,我国沿海居民将海水引入盐田,通过日晒、风吹等自然手段蒸发卤水,获得食盐,这是“晒盐法”在世界上最早的应用。盐民背着圆柱形木桶,通过陡峭的梯子,进入盐水井中提取卤水,然后背到各自家中的卤水池或盐田的槽沟中储存起来,需要的时候从中舀出,倒在各自的卤池中风干浓缩,卤水经过暴晒,结晶成盐。春夏风高日烈,晒盐一次只需要两天,秋冬日薄风寒,晒盐则需要4—5天,晒好后,盐民们便用刮刀把盐粒刮出扫在一起,沥干后就可以出售了。先刮出的盐洁白干净,供人食用,后刮的盐泥土较多,供牲畜食用。

盐农晒盐是靠天吃饭,他们凭借经验把握潮汛和季节变化,还要随时关注天气的变化。每年的六至九月,海天云蒸、烈日炎炎,是太阳光线最强、气温最高的时候,也是盐农们晒盐的黄金季节。旺季里,两天就要收一次盐。为了减少蒸发造成的损失,盐农们清晨便要出门。收盐完全是手工操作,先将结晶池里的盐集中到一处,再挑至滩头坨堆存沥卤,最后送到集中坨储存,准备销往全国各地。

在我国长达1万多千米的海岸线上,大部分地区都能晒盐。象山县位于浙江省东南沿海,三面环海,海盐晒制历史悠久。《新唐书·地理志》等书中已有象山晒盐的历史记载。元代称晒盐为“熬波”,制盐技艺得到进一步发展。元代以后,刮泥淋卤法和泼灰制卤法逐渐得到采用。清嘉庆以后,象山盐业从舟山引进板晒结晶和缸坦晒结晶方法,实现了制盐工艺的巨大变革。20世纪60年代后,平摊晒法试验成功,象山的海盐生产开始采用新技术,并逐渐以机器生产代替部分繁重的手工劳动。

每一颗看似普通的盐粒,不仅是大自然馈赠的礼物,更是人类智慧和劳动的结晶。

阅读 6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