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好声音

下载
宗轩|冠山寺
2023-04-03 16:08:42

宗轩

在历史长河中,从远古时期的自然物崇拜到夏、商、周三代“敬天法祖”的天地崇拜、祖先崇拜,又发展到域外传入、经中华传统文化熏陶的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这些不同的宗教跨越历史的时空,传承着深厚的宗教文化传统,也与中华传统文化各分支融合吸收、彼此影响,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不仅是一种信仰体系,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在接下来的“宗轩”系列中,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宗教文化,挖掘各自教义中济世利人的思想内涵,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冠山禅寺史称:西隐庵、云岩寺。位于钱塘江南岸,滨江区长河街道西南的冠山燕子窝。南宋咸淳元年(1265)洞山良介第十三世传人净法禅师开山,初名“西隐庵”,以示自己隐居于萧山之西的意思。后几经扩建改称“云岩寺”,历明清而始称“冠山禅寺”。

据清朝来禹志《冠山志》称:旧时冠山寺有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还有藏经阁、蓬莱阁、天凤阁、议法部、鼓楼、钟楼、普济亭、白云堂、客堂等建筑。尤其是经过宋、元、明、清历代修缮,更是殿宇宏伟,僧侣云集,香火、游客不绝。据传冠山寺在清晚期达到鼎盛,有僧人300余人。

清乾隆《萧山县志》载:“冠山寺在冠山下,南宋咸淳中建。寺西有西方殿……其前为雪心池。”清同治年间(1862—1874)重建。原有山门,前、中、后殿及观音殿,占地10余亩。寺区内古木参天,松翠竹秀,山青水绿,风景秀丽,还有乳泉、龙头滴水、雪心池、三友轩、涵虚亭、分翠亭、净山茶庄等名胜古迹,寺周围岩壁上现有萧山仅存的摩崖石刻7处,历代精刻的"鹅"、"洗心池"、"洞天一品"、"对奕"、"清可(天台国农题)"和"黄道人画"的画像石等,为佛教十三法相地之一。

冠山禅寺在1949年后殿宇逐渐被拆,至1966年毁坏尤甚,仅存厢房3间。1984年10月,萧山县政府公布为萧山县文物保护单位,并立有碑记一座,在乡贤章浩然、来尧春等居士的发心下,相继建成大雄宝殿、药师宝殿、观音殿等殿宇古迹,并修建了北山430级台阶的朝香古道。

2007年秋,昌峰法师任冠山禅寺住持,在滨江区人民政府的英明决策下,在社会贤达的鼎力支持下,在四众弟子的虔诚护持下,2009年增购土地20余亩重新布局规划冠山禅寺,始改寺院朝向由原先的坐东朝西为坐西朝东,以取“紫气东来”之意。其后,两年开山,修筑始于山一村道交叉口至冠山禅寺天王殿正门的上山公路1000多米,前后经过六载艰辛,先后建成三圣宝殿藏经阁、济公殿、天王殿、钟楼、鼓楼、观音殿、文殊殿、僧寮正觉楼、斋堂福慧楼、安养堂如意楼、禅堂、丈室、普济亭、般若桥、祖师塔院等建筑面积19000多平方的寺院建筑群,并翻新装修大雄宝殿、药师宝殿等原有建筑,增塑大小佛像一千五百多尊,从而使冠山禅寺规模初具、布局合理、清净庄严、禅意深远,诚为钱塘江南岸,白马湖畔的一处朝香礼佛、祈福还愿、参禅悟道、修身养性不可多得的休闲宝地。寺院常年对外开展各类祈福、度往等法事活动,定期举行讲经、书画等传统弘法、文化项目。

阅读 6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