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好声音

下载
非遗雅韵|竹编,溢满竹香的指尖艺术
2023-03-13 13:43:54

非遗雅韵

中华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蕴藏着无数博大精深、灿若星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换言之,非遗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民族情感的纽带。当今时代下的非遗传承,其文化内核也会融入属于当今时代的烙印。在接下来的非遗雅韵系列中,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非遗,感受其背后的文化底蕴和民族智慧,让更多非遗被看见、被激活、被传承!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竹,自古以来就是被歌颂的对象,它笔直向上、高风亮节;它坚韧、顽强。正因此“ 坚韧 ”,人们将它作为材料制成了竹编制品。曾几何时,竹编制品还存在于老一辈人的生活中,竹筛子、圆簸箕、竹刷、竹篮都是寻常百姓家中件件不离手的常用工具。

据考古资料证明,人类开始定居生活后,便从事简单的农业和畜牧业生产,所获的米粟和猎取的食物稍有剩余,为了不时之需,就把食物及饮水存放起来。这时候便就地取材,使用各种石斧、石刀等工具砍来植物的枝条编成篮、筐等器皿。在实践中,发现竹子干脆利落,开裂性强,富有弹性和韧性,而且能编易织,坚固耐用。于是,竹子便成了当时器皿编制的主要材料。

在殷商时代,竹藤的编织纹样丰富起来。在陶的印纹上出现了方格纹、米字纹、回纹、波纹等纹饰。到了春秋战国时代,竹的利用率得到扩大,竹子的编织逐步像工艺方面发展,竹编图案的装饰气味越来越浓,编织也日见精细。

战国时期的楚国编织技法也已经十分发达,出土的有:竹席、竹帘、竹笥(即竹箱)、竹扇、竹篮、竹篓、竹筐等近百余件。

秦汉时期的竹编沿袭了楚国的编织技艺。1980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西安出土的“秦陵铜马车”底部铸有方格纹,据专家分析,这方格纹就是根据当时竹编席子编织的方格纹翻铸的。

竹编所用竹丝断面全为矩形,在厚薄粗细上都有严格要求,厚度仅为一两根头发丝厚,宽度也只有四五根发丝宽,根根竹丝都通过匀刀,达到厚薄均匀,粗细一致,观者无不赞叹其难。传统竹编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富含着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结晶,竹编工艺品分为细丝工艺品和粗丝竹编工艺品。在传统技艺街区展出了不同风格的竹编作品,既有历史悠久,技艺高超的青神竹编,又有将现代流行时尚与中国传统文化工艺相结合的刘氏竹编,博采众长。

之所以能在民间广为流传,竹编材料易得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传统竹编的实用性,这是传统竹编最初兴起的原始动力。但竹编工艺值得赞扬的并不仅仅是它的实用性和观赏性,它所透露出的深刻文化内涵更是我们值得发扬与学习的,竹编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编竹人用一双灵巧的手编出生活的琐碎与美好。从材料的选择到编制过程,每一道工序都要严格准确,精心对待。传统竹编虽然算不上鬼斧神工,但是却更能体现中国传统造物观念“天人合一”所强调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和文化内涵。

阅读 6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