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蕴藏着无数博大精深、灿若星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换言之,非遗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民族情感的纽带。当今时代下的非遗传承,其文化内核也会融入属于当今时代的烙印。在接下来的非遗雅韵系列中,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非遗,感受其背后的文化底蕴和民族智慧,让更多非遗被看见、被激活、被传承!
中国书法是以笔、墨、纸等为主要工具材料,通过汉字书写,在完成信息交流实用功能的同时,以特有的造型符号和笔墨韵律,融入人们对自然、社会、生命的思考,从而表现出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人格精神与性情志趣的一种艺术实践。中国书法伴随着汉字的产生与演变而发展,历经3000多年,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
汉字的形成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根据原始汉字有关的资料,原始社会在陶器上遗留下来地的刻画符号,许多文字学家认为它们还不是文字,只是对原始文字的产生起了引发的作用。大多数文字学家认为“汉字的形成时代大概不会早于夏代”,并在“夏商之际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
为学术界公认的我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中后期的甲骨文和金文。从书法的角度审察,这些最早的汉字已经具有了书法形式美的众多因素,如线条美,单字造型的对称美,变化美以及章法美,风格美等。
从商代后期到秦统一中国,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这种演变具体反映在字体和字形的嬗变之中。西周晚期金文趋向线条化,战国时代民间草篆向古隶的发展,都大大消弱了文字的象形性。然而书法的艺术性却随着书体的嬗变而愈加丰富起来。
在书法的萌芽时期(殷商至汉末三国),文字经历由甲骨文、古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隶(八分)、草书、行书、真书等阶段,依次演进。在书法的明朗时期(晋南北朝至隋唐),书法艺术进入了新的境界。由篆隶趋从于简易的草行和真书,它们成为该时期的主流风格。
“磨润色先生之腹,濡藏锋都尉之头,引书媒而黯黯,入文亩而休休。“唐代女诗人薛涛以文字描绘笔、墨、纸、砚,书法在就在书写中与他们相得益彰,手执羊毫、蘸墨、运笔、云烟落纸,一个民族的文化也因之活色生香。
随着科技的发展,手写体开始淡出人们的视野,但作为一种独特艺术门类的中国书法艺术,仍然在延续和发展中,中国书法成为一个民族符号,代表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和民族文化的永恒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