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蕴藏着无数博大精深、灿若星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换言之,非遗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民族情感的纽带。当今时代下的非遗传承,其文化内核也会融入属于当今时代的烙印。在接下来的非遗雅韵系列中,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非遗,感受其背后的文化底蕴和民族智慧,让更多非遗被看见、被激活、被传承!
漫漫历史长河中,从元代的《农桑辑要》到明朝的“郑和下西洋”,再到清朝的“江南三织造”,可以看到丝绸与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礼仪制度、民俗艺术、科学技术等息息相关,是我国历史文化独特的象征与载体。
中国古代关于丝绸起源的记载很多,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莫过于黄帝元妃嫘祖始创种桑养蚕之术和马头娘的传说。现今一些地区仍然保留着蚕神崇拜的习俗。考古发现最早的桑蚕实证是1926年山西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约公元前3500年)出土的半个蚕茧。
商周时期,统治者十分重视桑蚕业的发展,视桑蚕生产为社会经济中的重要行业,纺织技术快速提高。至晚在战国时期,提花织机出现以后,丝绸的品种逐渐丰富,其中锦的出现代表了当时丝绸工艺技术的最高水平。秦汉至南北朝时期,锦、罗、绮、轻纱等丝织品种获得了充分的发展。
到了隋唐时期,丝绸的生产技术有了明显提高。纬锦的大量出现标志着织锦技术的跨越性发展,对后世提花织物的影响也极其深刻。宋元时期,形成了从栽桑、养蚕至牵经、络纬、上机织造的整套技术体系。
在明代,从事栽桑、养蚕和缫丝的艺人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不断革新突破,织造工艺更为完备。清代丝织品在明代类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至19世纪中叶,出现了许多独具特色的地方绣,其中声誉最高的是京绣、粤绣、苏绣、蜀绣和湘绣,后四种有“四大名绣”之称。20世纪,随着一批新式丝绸企业的兴建和近代丝绸教育的兴起,以及丝织技术的引用和应用,中国丝织物品种得到极大的丰富、发展。自21世纪初,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启动,与丝绸相关的77个项目经国务院批准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批坚守传统丝绸行业、掌握核心技艺的艺人被命名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人们开始更多地从文化的角度重新认识丝绸。
这一遗产包括栽桑、养蚕、缫丝、染色和丝织等整个过程的生产技艺,其间所用到的各种巧妙精到的工具和织机,以及由此生产出来的绚丽多彩的绫绢、纱罗、织锦和缂丝等丝绸产品,同时也包括这一过程中衍生出来的相关民俗活动。5000多年来,它对中国历史做出了重大贡献,并通过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传统生产手工技艺和民俗活动至今仍流传于浙江北部和江苏南部的太湖流域(包括杭州、嘉兴、湖州和苏州等市)以及四川成都等地,是中国文化遗产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丝绸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也是中华文明的文化标识。作为蚕桑丝绸原料生产和出口大国,我们为世人提供的,不仅是作为面料的丝绸,更是体现着传承与创新的丝绸文化,凝聚着一代代中国人技术实践和文化创造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