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雅韵|中华老字号“王星记”

中华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蕴藏着无数博大精深、灿若星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换言之,非遗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民族情感的纽带。当今时代下的非遗传承,其文化内核也会融入属于当今时代的烙印。在接下来的非遗雅韵系列中,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非遗,感受其背后的文化底蕴和民族智慧,让更多非遗被看见、被激活、被传承!

杭州制扇在历史上一直是享有盛誉。吴自牧《梦梁录》卷十三“铺席”就提到南宋临安有“中瓦子前徐茂之家扇子铺”、“炭桥河下青篦扇子铺”、“小市里……陈家画团扇铺”。同书卷十三“夜市”又说,当年夜市买卖自货物中就有“细画绢扇、细色纸扇、漏尘扇柄、异色影花扇……细扇……梅什扇面儿、张人画山水扇”等,由此可见杭扇底蕴之深厚。

当年在今清泰街与河坊街之间,有一条长达二里的巷子,被称为扇子巷。长期以来,杭州以生产各种折扇、绢扇、团扇著称。明清以来,杭扇与丝舅、茶叶被称之为“杭州三绝”。

有“东方瑰宝”之称的王星记扇是杭扇的杰出代表。杭州王星记扇庄创建于清朝光绪元年,创始人王星斋自小随父学艺,20多岁就成为杭州制扇业中的砂磨(制扇中的主要工序)名匠,他的妻子陈英,也从小学习贴花技术,做得一手好泥金扇。夫妻二人都是制扇能手,可谓“珠联璧合”,他们制作的高级黑纸扇工艺精湛,风格别具,再绘上“杭画”,十分名贵,常作为杭州特产进贡朝廷,故黑纸扇又有“贡扇”之称。1929年,其子王子清向政府登记注册“三星”商标,并发扬扇庄优秀传统,开发出檀香绢面扇,绘以“西泠”、“玉带”、“双峰”等西湖风景,一时生意兴隆,冠于同行。解放前夕,社会动荡,王星记开始走下坡路,生意颇为黯淡。

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和大力扶植下,王星记扇厂招回失散艺人,在清河坊开办生产基地,在西湖边湖滨路开设门市部,企业规模和影响不断扩大,成为我国制扇业中产量最大、花色品种最多的综合性扇厂,被人们誉为“美丽、辉煌的扇子王国”。

王星记扇选材名贵、制作精良、造型典雅、品位高档,拥有黑纸扇、檀香扇、白纸扇、绢扇、舞扇、骨扇、香木扇、挂扇等90个大类,10000多个花色,其中尤以黑纸扇和檀香扇最负盛名。黑纸扇扇骨采用棕竹或毛竹,扇面采用纯桑皮纸,双面涂柿漆,扇面装饰有泥金、泥银、剪贴、绘画、书法等形式,经过制骨、糊面、折面、上色、整形、砂磨、整理等86道工序精制而成,既可拂暑取凉,又能遮阳蔽雨,故有“一把扇子半把伞”的美称。檀香扇采用清香四溢的檀香木,经过锯片、组装、裱糊、绘画等多道工序,运用技术难度极高的拉花、烫花、雕花“三花”工艺制成。檀香扇保存数十年后,依然“日日花香扇底生,轻轻摇动满室香”,故有“扇在香存”的美誉。

近年来,王星记扇常被用作国礼赠送给国际友人,且为各地博物馆所收藏,成为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王星记制扇技艺为中国扇文化的传衍作出了积极贡献,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

阅读 5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