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是一个地方历史的记忆,也是特殊的文化符号,每个地名的由来,都蕴含着历史的传承和文化的精髓。上城区是南宋皇城的所在地,也是杭州文化遗产最丰富的区域,作为无数帝王将相和名人集中之地,上城区的不少地名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在接下来的社科三分钟中,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地名,看看地名背后的灿烂文化。
“小米巷,东出马坡巷,西出长明寺巷。国朝(清朝)汪淮居此。张南丘、秦瀛。”
——《武林坊巷志》
不同于繁复的都市大道,也有别于款款的乡间小路,小巷给人的感觉往往透露着一种清幽、寂寥之感。它们像一首首隽永的小令,抒写着曾经的幽雅与从容,又像一条条隐秘的时光隧道,引我们重温历史的痕迹。本期社科三分钟来到了人才辈出的小米巷。
小米巷,东起马坡巷南段,西至长明寺巷,长133米,宽2.5米。小米巷之名有二说,一为南宋敷文阁学士米友仁曾居此而得名;其二,清代桐乡人汪淮居此,家有小米园,因小米园屋舍庭院古朴典雅,内有小桥水榭翼然,因以名巷。
民国初期,小米巷是县城主要的粮食贸易场所。街巷两侧,皆为粮行。小米巷的店铺,以粮食居间交易为主,在新鲜稻谷上市的时节,家家粮行都会备好在小城名闻遐迩的陈江包子、金家糕饼等上等点心,熬好红枣汤,恭迎主顾前来问价寻交,除此之外他们恭候的更是粒粒皆珍惜的稻谷。在成交后的谷箩竹缝间和量斗以及地上,永不会遗留下一粒稻谷。
在小米巷的不远处有一个小小庭院,正门门楣上是赵朴初题写的横匾“龚自珍纪念馆”,门右下方的石牌上刻有“小米园”字样。龚自珍纪念馆总面积686平方米,是具有书香世家、官宦宅第与旧式庭院兼备的清代建筑特色。院内小桥水榭,环境古朴优雅,是目前杭州少数保存较好的古建筑之一。而龚自珍作为中国改良主义运动的先驱人物,出身于官宦家庭,其祖父和父亲皆在朝为官。他用诗句来揭露社会弊病,抨击官僚制度,惊醒很多世人的沉梦。
尽管历经沧桑变迁,所处环境已经变为杭州解放路附近的长明寺巷小米园居民区,但龚自珍故居门口依旧保留“马坡巷16号”的老门牌,为安静的小米巷增添几分人文情怀。有了龚自珍,杭州的小米巷也就有了诗意。
文源:杭州历史地名故事
撰稿:陈琳
摄影:姜胜利